故事硬核、思考深度,《冠軍的心》的“軟觸達”方式能否奏效?

2019-06-17 22:29來源:據說娛樂 分類: 電影收藏

距離《老炮兒》里那句“男人得有男人的樣子”已經過去五年了,中國銀幕上還能有新的“男人該有的樣子”嗎,一直是觀眾和市場所期待的。今日上映的《冠軍的心》或許能讓人看到新的可能。

這樣一種新的可能,是以一種悲壯美學的形式進行的。該片塑造了一個忠于自我的男人譚凱(楊坤飾),而在他的這種堅持背后,卻包含了太多意外和不被理解?!跋脍A,有錯嗎?”一個有著哲學思辨色彩的問題,在影片中被譚凱詮釋,也在影片結束后,讓人回想起來既悵然若失又激情澎湃。在高概念影片盛行、愛情元素過剩、過度追求笑點的當下,為什么《冠軍的心》能讓人愿意靜下心來傾聽自己呢?

故事硬核、思考深度,《冠軍的心》的“軟觸達”方式能否奏效?


故事硬核、風格狠戾,能否進行情感上的軟觸達?

6月11日,《冠軍的心》在北京舉辦了以“男人不能慫”為主題的首映禮。可以說,“不能慫”一詞完美的詮釋了影片當中譚凱的人生立場。

這樣一個硬漢,原本希望一輩子都能享受競技體育的榮光,卻意外失手打死了隊友王耀。即使退出拳壇,成為了一名出租車司機,但內心仍飽受折磨,無法原諒自己。這樣一份愧疚,讓昔日錚錚鐵漢,只能過著面對妻離子散、茍且度日的“喪”時光,毫無生機。

故事硬核、思考深度,《冠軍的心》的“軟觸達”方式能否奏效?


生活的轉機發(fā)生了。譚凱意外了解到王耀的心臟,已經被移植到了一個名叫麗川(夏梓桐飾)的熱愛唱歌的年輕女孩身上,但手術并不順利。為了讓女孩身上這顆“冠軍的心”繼續(xù)存活,他選擇了重新站上競技場,即使自己的體能和技巧已經在被這個時代逐漸拋棄。“想贏”是他從麗川的手術、自己的潛意識和那些被壓抑的時光中所噴薄出來的唯一信念。

但是選擇打黑拳,便注定與血腥為伴,要面對死亡的窺探,刀鋒之上,無人能幸免。但譚凱“想贏”的欲望完全遮蓋了這份意外,他不顧傷病的身體和外在威脅,從不選擇“點到為止”,反而拳拳見血,直戳人心。

故事硬核、思考深度,《冠軍的心》的“軟觸達”方式能否奏效?


這種風格狠戾、感官刺激強烈但敘事又頗富寓意的影片,能否觸發(fā)觀眾們內心的柔情呢?據燈塔專業(yè)版用戶畫像受眾性別占比顯示,該片受眾性別占比男性58.2%,女性則為41.8%。其中,24歲以下年齡段觀眾占據了受眾的主導位置。

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到,硬派的故事還是能牢牢抓住男性觀眾的心,但有著強烈情緒導向的影片同樣能下沉到女性觀眾當中。片中的地下黑拳交易,槍、錢元素,拳拳到位的設計,絕對夠爽夠燃。同時可以看到,即使是隨著觀看好萊塢大片成長起來的青年觀眾群體,他們的內心也在渴求關注個人生存的影片,他們對于影片類型的包容度更大。《冠軍的心》在嘗試用硬核故事進行一種情感上的軟觸達,從已曝光的物料和點映效果來看,“軟觸達”是一種可以打開觀眾心扉,并擴充當下現實題材表達層面的路徑。

而之所以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,與主創(chuàng)團隊背后的努力分不開。要表現黑拳的殘酷,不僅要依靠故事來撐起情感表達,更要通過人物行動進行直觀的視聽呈現。該片主演楊坤從歌手跨界到演員,其中的艱辛更可想而知。

故事硬核、思考深度,《冠軍的心》的“軟觸達”方式能否奏效?


增肥50斤、40度高溫拍攝、日均200次練習,拳拳戳心背后的努力

該片導演劉奮斗盛贊楊坤的表演,“我覺得楊坤是一個非常有天賦,也極具個人魅力的演員”。天賦、魅力這兩個看似簡單的形容詞,卻并不是那么容易被公眾認可的,尤其對于楊坤這樣一個跨界演員而言。

為了高度還原專業(yè)拳擊手的真實狀態(tài),楊坤在體能訓練上就必須超出常人。為此,他特意停止其他工作進行準備,以“拼命32郎”的姿態(tài)進行付出和蛻變。不間斷地進行高強度的體能訓練,練習打拳和套招,還需要與專業(yè)拳手實戰(zhàn)。

故事硬核、思考深度,《冠軍的心》的“軟觸達”方式能否奏效?


更挑戰(zhàn)生理極限的還有,7個月內必須增減肥50斤,并且后期要快速瘦回去這一規(guī)定。形體上的變化可以凸顯人物的身體和精神狀態(tài),即使難度很大,但為了塑造好人物,楊坤也依然選擇了接受這一挑戰(zhàn)。

體能訓練、增肥和減肥已經十分消耗精力,拍攝現場的40度高溫更是讓人時刻處于崩潰和爆炸的邊緣,而楊坤首先要頂著傷妝持續(xù)工作15個小時,還必須精準拿捏表演內容,更要確保鏡頭中的每一個細節(jié)都能過關。

這樣的拼命,曾讓楊坤遭遇了驚險的4秒休克。他坦言,在那短暫的幾秒鐘,腦中一片空白,對于前后發(fā)生的一切都記不清了,但醒來仍舊是快速進入工作狀態(tài)。而無論工作到了哪種狀態(tài)和極限,他總會每天堅持做200個俯臥撐。

“有的時候拍戲很熱,揮拳很勞累,很痛苦,我又想過去安慰他,但是怕因為一安慰,就跟小孩一樣,你一哄他,這勁懈了,我還得板著臉,裝著不理他。有的時候我們全程一天都沒有什么交流,頂多我就是用對講簡單地跟副導演叮囑一下。”劉奮斗導演透露了自己幫助楊坤保持狀態(tài)的“秘籍”,看似嚴厲無情,實則從實處讓楊坤始終在戲里。

故事硬核、思考深度,《冠軍的心》的“軟觸達”方式能否奏效?


作為一個曾參與制作過《愛情麻辣燙》、《洗澡》、《一半海水一半火焰》、《綠帽子》等優(yōu)秀影片的編劇、導演,劉奮斗此次打磨《冠軍的心》也是寶劍再出鞘,低調回歸大銀幕。雖然仍舊是追求極致的創(chuàng)作風格,但卻貢獻出了一種截然不同于自己以往創(chuàng)作的硬漢故事。

勤奮演員加上“老炮兒”導演的艱辛的付出,讓每一次在逼仄拳臺處的對壘,都充斥著待蓬勃的荷爾蒙。健美的身材、專業(yè)的技法、錦上添花的鏡頭語言,讓近身肉搏也有了看點和質感。這就成就了楊坤的每一次出拳,都極具爆發(fā)力,都能完美演繹出譚凱身上那“想贏”的意志力。

故事硬核、思考深度,《冠軍的心》的“軟觸達”方式能否奏效?


張楊導演直言,楊坤把男人之間的那股勁兒給演出來了;程耳導演也大贊到“楊坤是被歌唱事業(yè)耽誤的好演員”,而同樣是跨界演員的小沈陽更是對楊坤欽佩有加“他特別適合這個角色。完全忘記了他是唱歌的?!?

業(yè)界的稱贊足以驗證《冠軍的心》也極具“冠軍”影片的潛力,在優(yōu)秀的表演和觀感之外,深刻的情感輸出和價值傳達,才是激發(fā)觀眾共鳴的關鍵。

故事硬核、思考深度,《冠軍的心》的“軟觸達”方式能否奏效?


市場和觀眾期待現實題材,個人夢想更體現普世價值

從6月7日開始,《冠軍的心》觀影團分別在南京、寧波、青島、成都、天津等城市舉行過大V專場超前點映活動,觀眾們能直接向主創(chuàng)了解影片的臺前幕后。無論是專業(yè)人士還是普通影迷,都被這種個人夢想和堅持的故事打動,滿心期待影片的正式上映。

李亞鵬在分享影片觀感的時候談到:“多次流下眼淚,影片雖不是鴻篇巨制,但有著很純真質樸的情感”,這樣一種質樸的情感集中表現在人物身上的悲劇美。預告片中,鄭重沖譚凱歇斯底里的喊到:“不是可以回家了嗎!”,明明認輸就能回家,但譚凱就是要堅持,即使不被理解。片中譚凱有一句臺詞是:“只要我不認輸,我就會一直站著”,盡管在外界看來,譚凱的堅持沒有任何意義,但在他內心的戰(zhàn)爭已經贏了。這種近乎偏執(zhí)的堅持,簡直又喪又燃。

故事硬核、思考深度,《冠軍的心》的“軟觸達”方式能否奏效?


喪,在于譚凱是在一場贏不了的拳賽上拼命,但那種為了延續(xù)另一個人的生命和為了打敗自己的意志力,又讓人倍感斗志昂揚。網絡上曾一度流行“油膩中年男”這一說法,而實際上,每一個人身邊還是會有譚凱這樣的中年男人,他們被殘酷的生活摩擦,卻不善表達,唯有咬牙堅持。

也有網友在拳臺上看到了人生,“看了這部電影,感觸頗深。拳擊手之間的競技,就好像是人生之間的博弈,不容大意,每一次的移動就是每次不同的選擇,堅定自己要走的路,放手去搏吧!”確實如此,人生路漫漫,面對岔路口和不同的聲音。他人的想法永遠只是建議,做出選擇的只能是自己。

故事硬核、思考深度,《冠軍的心》的“軟觸達”方式能否奏效?


當然自我的堅持和奮斗,只是人生的一部分,能否成功所要參照的其他因素太多太多。導演劉奮斗認為,堅持并不意味著就一定能成功,很可能堅持之后什么也得不到,依然是世俗意義上的失敗者,那么堅持究竟是為了什么?“人來到世上都是為了得到贊美,而非同情;生命的意義不在于成功,而在于成為你自己。”

“成為你自己”是一場需要勇氣和斗志的戰(zhàn)役,并不是所有人都會如譚凱一般直挺挺地去慷慨赴戰(zhàn)、去自我救贖、去竭力幫助他人。誠如觀眾分享的觀點,于市場而言“電影中硬朗的質感和熱血的氣質,真的有望振奮華語電影相對陰柔的審美?!?

故事硬核、思考深度,《冠軍的心》的“軟觸達”方式能否奏效?


“希望這部電影是能夠給大家?guī)硪稽c點思考和光明的”,因為這份光明能夠驅散人們心中裹挾著壓力和焦慮的黑暗,觀眾都在期待這樣的現實力作。希望該片不會在市場中被淹沒,這樣一顆“冠軍的心”值得被更多人體悟到。

  

評論0條評論)

全部評論